机事不密则害成 : B7 ^; H# [+ x. o2 a0 v6 T
——浅谈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保密
: ?4 ]0 ^7 H- x$ `# F. j* n/ a7 I: h 王守福
, K$ y+ D& b1 J 5 k" f$ u6 ?+ h
0 Q7 V9 D* K) z6 ^" p$ u 6 y! |% R# l, O. |, r& @+ n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递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纸质载体,电子邮件、移动硬盘等也被广泛地用作信息的载体。在我们已习惯这些新载体所带来的方便、快捷时,邮件被窃、机密通过互联网被远程盗取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间谍就在身边,泄密就在瞬间。信息保密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 ! ~$ V; [+ i4 y' y: X I
“纸张形式的争夺”过时了吗? 0 c/ E* ?" R, w# j. i
提到国家秘密,人们首先会想到纸介质的红头文件。对这种传统的秘密载体,各级机关在制作、收发、传递、使用、保存、销毁等环节一般都有较为严密的管理措施。但随着各级机关网上办公的兴起,不少人放松了对纸介质文件的保密意识。 & }" [& @6 I5 l# b, W
1998年6月,湖南省某县政协主席上班后发现办公室被盗,他随即对自己的物品进行了清点,但却没有清点办公室内的文件。案发4天后,县保密局催交中办一份重要文件时,这位政协主席才发现放在其办公桌上的17份文件一并被盗。在被盗的文件中,有8份密级文件都是当年中共中央和中办所发文件,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 |4 f6 j( g8 K& ~& C, q
案发后,调查组在与有关当事人谈话中了解到,- {3 @! U$ M' {
Day="3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1998年5月31日,县政协办公室负责文件管理的副主任将文件送领导传阅。当时政协主席因有接待任务未来得及批阅,就把文件放在办公桌上。# R" R' ?) q# G" d/ G6 LYear="2008" Month="6" Day="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6月5日上午,县政协机关党支部按照县委安排在“七·一”前夕组织一次机关党员民主生活会。县政协秘书长、支部书记从政协主席办公桌上的文件夹中取出三个文件(均为中央文件)在民主生活会上宣读。学习完毕后,支部书记将三个文件放回原文件夹内,仍然摆放在政协主席的办公桌上。不料,当晚便发生了盗窃事件,而且被盗文件无一追回。
' u. T: v/ R% Q) M- E5 L 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泄密案最终以犯罪分子被抓获和有关责任人被处理而画上了句号。但这起案件所暴露的该县政协机关领导对纸质文件保密观念的淡薄,以及文件传阅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令人警醒。
/ ], J5 }# J& N9 r% D$ N' D- m+ Y 无独有偶。2001年3月,福州市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搜集出卖国防机密的家族式间谍团伙案。该间谍团伙自1998年以来,采取分工划片的方式,先后十余次到人民解放军驻21个省市的41个部队、院校附近的废品收购点搜集文件资料,经加工整理后,出卖给台湾情报机关。案发后,有关部门仅从他们住处就查获军队文件资料10余箱,共计1870份,其中涉密文件资料167份。 ' M: X* p: ?! M/ A5 e, p* N1 J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敌特分子在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密的同时,从未放弃通过搜集文件资料等传统手段窃密。那种认为“今天的隐蔽斗争不再是纸张形式的争夺”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加强对涉密文件资料的管理,抓好有关保密制度的落实,是各级保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 m. {5 N; Y. ^4 C
严禁用电子邮件传送涉密信息
- B$ r; g' d( k% B+ Q& a 私人通信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私人通信不得涉及国家和军事秘密事项,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保密法规。早在二战期间,法国某炮兵排长腓力每天给妻子去一封信,并叮嘱妻子千万不可将他的驻地告诉任何人。然而,他妻子的一位女友是德国间谍,每次她以集邮为名,揭去腓力来信的邮票,从邮戳的变换中掌握了腓力所在炮兵部队的动向。半个月后,腓力所在的部队在一次战斗中伤亡惨重,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腓力怎么也没有料到,是自己家书上的邮戳,向敌人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情报。目前,由于通过邮局邮寄信件的大量存在,私人通信保密问题仍然需要加以重视。 ) r! v! S) N8 x# P7 \
同时,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电子邮件传送信息。与传统的信件相比,电子邮件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节约成本。但是,用电子邮件传送信息很不安全,邮件内容很容易被人浏览、截获。有这样一起案件:2001年8月,某县人武部参谋项某为参加军分区“四会”教练员比武,到某市找读军校时的同学、区人武部参谋李某要了一张课件光盘。作为交换,李某向项某索要城市反空袭方面的演习资料。回单位后,项某先后两次用电子邮件将有关资料发给李某,其中涉密文件22份。后来,这些涉密文件被国家有关部门侦获,项某等人也受到了严肃处理。
/ J, O. X- i0 t' ~# \% l 在网络上,对于电子邮件常见的监控方式有三种:一是邮件监控。能够完全详细监控与记录上网者所发邮件的全部内容,甚至邮件附件都可以直接查看与打开。二是在线发邮件监控。只要上网者在线登录,并通过web发送邮件,所发送邮件的全部内容都可以被监控,而且所发送的附件,监控软件也能截取并直接打开。三是在线提交信息监控。能够完全记录上网者通过web发送的所有资料,包括网站登录、发送的帖子,甚至用户名密码等。
+ m& t) N" C; U- H 因此,保密法规明确规定,严禁用电子邮件传送涉密信息。我们且不可因图方便快捷,而忽视信息安全,违反保密规定。 - G3 ?) u, Q, P, _# M
小心你的手机泄密
7 ~# m6 Q: _: ~% Y$ h: C 自从1892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电话就成为泄密与窃密的一个重要渠道。当今世界,随着电话的日益普及,在给人们沟通信息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手机通信导致泄密的事件时有发生。
7 O& f% O) K) E# j, W: i7 d7 k 2003年3月,“基地”组织二号人物阿布·祖巴耶达赫就因为使用手机,暴露了自己的藏身之地而落网。9月中旬,“基地”组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本·拉登的代理人拉姆齐,在对“半岛”电视台发表讲话72小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便通过截获他打出的卫星电话信息,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将其逮捕。由此可见,使用手机通话极易被窃听。
% t# V! `- o* X% P# D 那么,手机在待机、关机状态下能否泄密?回答是肯定的。手机在待机状态下,也要与通信网络保持不间断的信号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电磁频谱,很容易被侦察监视技术发现、识别,通过对目标手机进行跟踪、定位和监听,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
O, X( S* Q, x: M/ U 手机在关机状态下泄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使用一种特殊仪器,遥控打开目标手机的话筒,窃听话筒周围的谈话内容。二是在手机制造过程中,在芯片中植入接收和发送功能。这种手机只要有电池,就能接收有效范围内的话音信息,并可随时发送出去。除此之外,一些手机还具有隐蔽通话功能,可以在不响铃、也没有任何显示的情况下,由待机状态自动转为通话状态,从而将周围的声音发射出去。 U& d1 K: H3 [9 [
由于手机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关机状态下都会泄密,我国政府对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使用手机作出了“四不准”的规定:不准使用手机谈论秘密事项,不准将手机带入涉密会议的会场,不准将手机带入谈论秘密事项的场所,不准使用别人赠送的手机。 " Z9 o y1 a' G& L: p) U2 d! G8 f
谨防移动磁盘的木马病毒
7 a5 t3 a% ~( ~/ O7 O9 G 目前,软盘、优盘、移动硬盘等移动磁盘在工作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很多人用它们下载和保存涉密文件,并将移动磁盘带回家中,甚至带着外出逛街、访友、宴请等。除了这些泄密隐患外,移动磁盘还有可能被植入“轮渡”木马病毒程序,这样计算机上的涉密文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别有用心者窃取。
* N/ D+ U" y: v 木马病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移动磁盘内驻存隐藏文件,当该移动磁盘接入A主机时,病毒程序自动运行,将A主机内的涉密文档下载并打包保存在隐藏文件中,当该移动磁盘插入B主机时,就会将从A主机中下载的文件传入到B主机。这样,如果移动磁盘在内网中使用,就有可能造成加密文档在内网不同主机间的传播;如果将移动磁盘插入外网主机,加密文档就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被窃密者远程下载。 / {, Y5 u Z" T" w: m
2007年10月,我国相关部门发现了境外间谍机关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网络窃密行动,被攻击对象全是我国政府、军队和国防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网络等。在这起窃密事件中,被境外情报部门控制的电脑和网络就达数百个,窃密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而此次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就是一位名叫李芳荣的台湾间谍。他利用黑客技术,控制了多台服务器,又通过这些服务器将木马病毒植入其锁定目标的电脑,然后实施网络窃密。 / G9 A' q O( s. S4 G3 l# h
木马病毒的危害显而易见,怎样才能有效防止呢?首先,必须加强监管,严禁个人私自拷贝涉密资料;其次,严禁涉密载体(优盘、移动硬盘、MP3)插入上网计算机以及在内外网间混用;第三,在使用、保管、退收和销毁涉密载体等环节进行严密管控,杜绝隐患。此外,还要在内网各个终端安装向技术安全机构购买的专门查杀木马病毒软件,并定期升级。 # Z# `9 a3 ^5 y/ L1 ]6 X& W
“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慎”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而是一个人终生的修养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载体形式会不断丰富,窃密的手段也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提高保密的自觉性,不断学习需要掌握的保密知识,就一定能够做好保密工作。- c. s( w O8 |' Q2 K5 F
; m) H0 i( A3 [, F- |
, l: m" a+ a) O& w" i0 d
9 }2 d8 F0 K \" P& _ " ]$ R+ V, Y2 i5 b/ o& ?/ |% }
(作者系西安政治学院军事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 ?( R+ c* _9 u. _
& f6 L; C4 R) ]$ }1 Y, b , @8 i5 ^) z: T# V2 P7 K& j
* P- Q! R0 I9 t" Y) T
4 v5 ^4 i& I6 T% X& _
, k4 x4 Q* v8 D! t9 j/ [) ^" e
, K0 R3 _( e2 h. g1 }1 ^ ( o# D& [7 ~5 E1 x+ G
# O) {2 u. ]. m- v9 g- ^
# M8 L( o* a: p2 n% W
1 L% V9 g' J! k " B- J/ Y: _7 M C$ r' ^. K
: L3 {! s( ]. R! Z4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