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抄”的方法论。 6 O: B0 ]$ A$ k- {% W/ s- ~
# ]5 U& C/ }; V5 Z
% t3 e/ N) X* `. N0 j- e* T: o* `7 d+ f& m, S' a1 B1 d
在文字领域,不是每一个“抄”手都能成为高手,但每一个高手都曾经是个“抄”手。正如科学领域一样,绝大部分笔杆子的神来之笔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都是在充分汲取以往经典文章的基础上才成就的。 4 F/ Z9 m. n+ g- w' p- R
' L- f, ] C6 R0 e - i1 q& K" Y' {" |, A2 z: T
) K- u9 d' H# \4 l4 j6 k+ E道不远人。“抄”有“抄”的学问,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沦为抄袭,最后只能是饮鸩止渴,对文字能力提高无益。只有坚持有所“抄”有所不“抄”,才能达到为我所用、助我所长的作用,文字水平也才能不断精进。那么我们应该“抄”什么、怎么“抄”呢?有这么几点体会,跟大家探讨。
- i4 p& ~6 U% |6 _% h& P: B) D* s W4 ?' M8 d4 k( m! a( s
3 M3 x& |! K: Q% z" a
, t8 U3 q! P5 M5 E; Y6 q& Z* ]
6 T% Y h7 d2 s! z. z7 o$ b 9 z4 H: y9 j" K% U8 P
# u# F. Q, |+ f3 H
7 {# ?0 K+ q+ Z9 S% t1 t/ ?) R
. g6 l+ k6 V5 I0 _6 p/ p“抄”思想——含英咀华。“抄”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抄”思想。“抄”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虽然它最有难度,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行文的习惯和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们先讲一讲。曾经,我们最常用“抄”文的手段就是拼凑,比如写某个情况报告,先把相关的报告找十几份,各从中撷取精彩的内容,按照想好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写成的文章,让人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好。如果一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很容易陷入“焦虑—拼凑—交差—焦虑—拼凑”的低层次循环。因此,一开始一定要敢于跳出来,在把好文章的精髓咀嚼透、吸收好基础上,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思想观点,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读习总书记讲话,里面有很多语言虽朴实,但思想很深刻的文字。比如,习总书记说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 力 。 这 就 说出了教育与制度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表述的时候不一定抄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样的词,在讲党风廉政建设的时候可以说“坚持教育倡廉与制度保廉并重”,在说安全管理的时候可以说“教管并举、软硬兼施”,等等。所以说,掌握思想比掌握技巧更重要。
0 Y4 E8 \" Y, n X$ K8 v* @: E. D; r
! J F1 n1 e0 W
5 }: U. F/ T0 @. p" V" c 3 D3 n& @& d% r1 c
" m+ ?" e( q5 X& T% b j# r6 O# l: D$ X) P1 G# ]) d5 |7 d
: C; Y& v' p8 |5 j; E- l% x6 M- B“抄”套路——照虎画龙。我们没有说照猫画虎是另有用意的,因为照猫画虎始终还能看出“抄”的痕迹,但真正“抄”得好的是看不出临摹范本的。换句话说,我们“抄”文章不能局限在“抄”某一类文体的写作技巧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某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领导讲话中借鉴对某个问题的阐述方式用在情况报告上,虽然文体不同、场景不同、要求不同,但讲某个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比如,某领导在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抓党建工作要强化“五力”,即政治引领力、服务保障力、组织凝聚力、作风感召力、创新驱动力。我们在起草党建工作情况报告、党建研讨会发言材料、领导干部述职等各类文体中,只要是与党建工作有关的,都可以用这个“五力”的套路。有了这样的习惯,我们就不会限于某类文体的约束,即使遇到不太熟悉的文章,只要随手看下具体格式要求,就可以很快上手并写出比较精炼、比较成熟的材料了。 - F% h3 v3 O4 {3 }; E
$ g. w9 W4 ~; @0 Z2 u+ L% } # \ w% g: ]- W1 B+ a' @; ^
! B, s) _8 m, {! Y! q$ K7 W3 @
1 a- U- D8 U. U7 x. ~: @% p" I
2 V6 \1 { a!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