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成长进步的过程。最怕是看完一篇文章当时感觉挺好,却不知好在哪里?对我为何启发?一阵激动之后,转身便忘了。感谢九镇义色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向老秘网提出针对性建议。在醒目位置投放微信公众号广告问题已立即整改,呵呵。欢迎各地秘友共同来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提高。5 n% f1 {7 y0 n, h2 u* z/ c5 {
% h" P0 m/ e- e
刚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已请朱老师对第一个问题谈了看法:
5 m, r3 u* b% x8 Z" c
4 u# [& |. C, N- Y5 \0 Z5 y2 ?2 m) F$ V2 m+ ]) J
朱老师:
9 |1 d8 l$ j4 I
! R5 G, {+ F- f4 s3 P/ v
9 M" H& Y! U1 t 一、带着问题意识去研读:常问自己这篇和那篇的是结构式如何设计的,差别在哪里?语言各有啥特点?内容上有啥变动的部分?通过看总结,我可以自己出推进这领域管理的常见措施是哪些?····带着问题多问为什么去研读。3 V4 x( B: ~, R0 r
5 f. {5 N8 B0 P9 s, L# L
9 E& ^* ~$ y+ g3 Y& p6 Z: k 二、总结变化多变的文字背后的规律:比如单位2012--2015 的总结分开解析,把所有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放在一起研读、比对,找规律找差异。把历年所有篇总结的问题不足部分放在一起对比研读,看看差异。把历年所有篇总结的结构或抽取出提纲来作对比研读,研究例文的办法可以有2种:解析好一篇;把同类文章多篇放在一起对比研读。自己要建立分类的学习库才好,比如上级文件类,本部门领导讲话类,部门总结类,政务信息类,常见方面的汇报类····. Q6 x" E5 a, k3 H6 V
) J, T h) ]" P
% m, x7 n+ ?1 b$ F3 Z; r) c 老猫:
3 N$ q- ?4 |1 E2 ?/ R9 `3 ~7 {, a. @& Y: N! E( {7 t
推荐一个好习惯,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或文件夹,收集领导批改过的材料或圈阅过的文件,经常翻翻,比看啥教材都管用。领导交代你复印的材料务必多复印一份留存。领导关注的,就是你必须在材料中提到的。保密的除外啊5 d6 B2 x1 A! C0 }( d
: o4 ^) z* _1 Q+ @" I1 L, W& V" w; P2 H2 p/ n
: ?4 h0 S+ Z3 M+ z5 V+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