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经典古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治学、问学、劝学的经典篇章,其中不乏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古人关于治学的许多“金点子”更值得学习借鉴,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t8 D" J* Q3 H* m: H( V) I
) R/ R5 Y4 h" F% p: i4 H 循序渐进。《中庸》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认为,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志诚坚果,无所不济。在古人眼里“道”有一个次序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学习好比行路,要到远的地方,必须从近处起程;好比登山,要到高处,必须从低处起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4 T' `$ ?6 m# U2 w2 R+ ]/ K; i7 w
J+ m7 k6 m0 R; @- h: X- w5 x- N 熟读精思。《朱子语类》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毛主席读书就非常讲究精读,写《新民主主义论》时,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五十年代初,毛主席将《红楼梦》至少读了5遍,将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读了17遍。时下许多人崇尚“快餐式”的读书和“浅阅读”,对经典著作敬而远之、浅尝辄止,如此读书虽花了时间却难有所成。7 g5 \7 E5 p u, \0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