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 Z/ k" g, C2 N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B* V/ L$ h) b# r! k2 Q; F* Q
在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8 ?1 V, q9 i) m: T& O6 p; X+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4 B5 E0 m0 F" h- m. Z& V+ x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 x( k' S1 `7 O: y' W( f& ^$ o5 G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 r; D% G# r" L1 i) g( o( D" Q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 S2 H; n/ ^4 `7 p$ q7 ~-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1 T, Z9 [5 E. R' T2 I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你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5 }5 ^: Z# \; c6 U) H5 h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 V7 F+ L1 i9 B8 a) n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您那德性”,“喂,您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 ]# y' c' _( i' u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 y" K' i u5 C0 d0 F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 e1 m* z6 B. t4 t- W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 u0 t) w* F+ k$ e0 |2 G/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你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8 Q+ Z2 e! {) }: {) s" v L% F" |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 J2 d* c+ V4 i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