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 x2 K/ v, d% c: S5 X" T: [% ~2 P
“三遍四步法” O- K; |0 ?# G# O: J$ o- b, u
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5 s3 [1 z" x. c. P5 L0 `7 O! y; C; v
强调:阅读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不同的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4 j/ d0 e! s, b- b8 \7 o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 4 u" m; L8 C1 J# H7 u0 j' ?9 _* O
关于什么是关键词或关键句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是关键呢?有几个技巧: $ ~! @ Y# K2 @3 H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写文章总是要讲究起承转合。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材料都是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5 a/ v7 y$ ]( ~7 L0 \* Z" b6 X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
2 |% u* G+ Y8 J: h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
) J _9 W6 s+ S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分析历年的真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 D4 T8 o* _! O* J* P 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 / S+ A0 N: i. ^$ [/ W( B+ H
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 c$ }# b: H9 E0 d# \0 T
第二步:总结段落大意
" E- h3 J2 I9 ^; C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 e6 @7 S2 h2 ^" s [ 第三步:分门别类
8 \( P6 i6 x" B* i M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 b& ~9 U: y; g1 e! Q0 _' A
分类原则(重点) 2 B s# Y& e5 s! I$ M1 @0 {" Y
横向: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 I2 v$ ^% C, Y- K' \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 ; d6 B+ h% r" G+ ~9 l5 K' R7 G4 S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 M8 [6 X6 O$ P" C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重点)
s! ^. F4 @! } 这里又一个八股模式,或称万能模式,简称四句话。 8 J( v# Y/ s# _! d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9 @- U3 k) \+ k* L/ w: h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4 S; l3 b( N6 |; i1 h$ _8 B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2 m: Z) m1 W% R+ b! S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
+ n4 g5 j/ i: O9 T: ]" B 如果能够从这个思路出发,这一部分就不会失分太多。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 Y, `+ I8 N0 f% H9 _
第二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A+ U9 z, q* _3 ^; | 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申论考试考察的重点。申论考试不但要考察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文字表达、文体运用的能力,更重视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在提出对策的环节中体现出来。 3 `5 F5 e% T6 G3 o9 _/ X0 V+ k+ v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 @# S5 K! x( x+ f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 y0 g1 u4 ^ D% o) b: z, R3 H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5 D6 ?5 T% K2 e% i0 }3 Y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 U2 A: ]* e7 B* N/ ]0 `' A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 [1 M, w' _: f$ Y* G N0 t2 K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 j4 g; z% Z F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7 V) @' A5 e' S( K
第一步 根据矛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0 E& m# o( \2 a/ i; o. y/ W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 _* ?, \) t( W" Q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 K, V7 R! g0 i' ?5 B& ^% }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7 ~, e& t* R, S- K+ j& d; D- [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 s1 W* ~9 H. h$ ~0 U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 ?. V6 Y) @. i/ ~2 x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 ]: F$ `! t8 I6 a- _' W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3 k6 }* ]/ G3 q: ~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历年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情况和对未来考试的分析预测,我们认为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