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 发表于 3 天前

在县初级中学建校30周年庆典暨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校友、同仁,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代表们:大家上午好!八月的风里裹着桂香,校园里的梧桐叶正翻卷着三十载的光阴。今天,我们站在教学楼前的广场上,看朝阳穿过“**县初级中学”的鎏金校牌,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场景,与1995年9月1日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那时的操场还是泥土地,教室是两排红砖砌成的平房,窗户用塑料布糊着挡风;今天的你们,脚下的塑胶跑道刚铺了三个月,教室里的智慧黑板能连接全球课堂,连传达室的张师傅都学会了用手机APP登记访客信息。三十载春秋流转,变的是校园的模样,不变的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是走廊上师生的问候,是刻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里的教育初心。作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8年的“老**中人”,作为今天的校长,我站在这里,既感到无比自豪,更心怀敬畏。自豪的是,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所乡村初中的蜕变;敬畏的是,三十年来,无数人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为这方校园注入了最珍贵的精神底色。借这个机会,我想以“三个三十年”为线索,和大家聊聊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第一个三十年:从“生存”到“生长”的坚守——那些刻在岁月里的教育密码1995年建校时,**县的农村教育正处于“村村有小学,乡乡无初中”的困境。当时的县教育局局长带着一纸批文找到时任乡党委书记,说:“孩子们要读初中,得走二十里山路去县城,雨天路滑,摔破膝盖是常事。”于是,乡政府腾出原粮站的仓库做教室,把老电影院的电影幕布扯下来当黑板,从各村小学抽调了12名老师——其中7位是民办教师,4位是刚毕业的中师生,还有1位是退休的老教师。我至今记得老校长李宏业先生的样子: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裤脚沾着泥巴,第一天站在仓库改的教室里上课,黑板是用木板搭的,粉笔头比现在的铅笔还短。有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木桥,他背着一摞数学课本摔进泥坑,课本皮上的泥渍擦了又擦,却笑着对我们说:“看,这是大地给咱们的印章,说明知识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时的教室没有电扇,夏天热得像蒸笼,老师们就搬来自家的蒲扇,一边扇风一边板书;冬天北风灌进窗户,孩子们冻得搓手,女教师王淑兰就把自己的棉大衣搭在最后排学生的椅背上,自己裹着一件旧毛衣,手指冻得通红,板书却依然工整。这样的故事,在**中的校史里俯拾皆是。1998年,学校争取到第一笔专项经费,只够买20套铁皮课桌椅;2003年非典期间,老师们翻山越岭给住校生送课本,在泥地里摔得浑身是泥,却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课本交到学生手里;2010年,为了让留守儿童周末有去处,老会计张师傅把自己家的厨房腾出来当“爱心食堂”,老伴儿每天早起熬粥,一熬就是七年……这些细节,或许不会写进县志,却深深烙在每一届学生的记忆里。三十年来,我们从“能上学”走到“上好学”。1995年,首届毕业生只有47人,其中3人考上县重点高中;2025年,我校毕业生总数达682人,重点高中录取率突破42%,更有12名学生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字背后,是教育从“生存型”向“生长型”的跨越——我们不再满足于“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而是追求“让每个孩子有方向、有力量”。二、第二个三十年:从“追赶”到“突围”的探索——那些点亮心灵的育人实践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么近十年,我们更多在思考“好不好”的答案。2018年,学校被列为“乡村教育振兴试点校”。当时有专家建议:“不如把资源集中到考试科目上,先提高升学率。”但我们班子开了七次讨论会,最终达成共识:乡村孩子的出路,从来不是“复制城市教育模式”,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我们开始挖掘本土资源。**镇有300年剪纸历史,村里80岁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奶奶成了“校外辅导员”,每周三下午,她在美术教室教孩子们剪“连年有余”“吉祥牡丹”,现在,我们的剪纸社团已经拿了省级“非遗进校园”金奖;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有20亩野杏林,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生物组老师带着学生观察花期、测量果径,写成了《家乡杏林生态调查报告》,去年被《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刊发;语文组开设“乡音课”,收集整理了20多首本地民谣,编成校本教材《**谣》,孩子们用方言朗读时,眼里的光比任何朗诵比赛都动人。我们更关注“看不见的成长”。去年冬天,高一(3)班的王小雨同学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她总在课间盯着窗外的麻雀看,便送了她一本《飞鸟集》,在扉页写道:“你看,小鸟也会遇到风雨,但它们的翅膀从未停止过练习飞翔。”后来,小雨在作文里写:“李老师没说大道理,可我这辈子都记得那本书的温度。”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教师日志里有很多很多——张老师为留守儿童补课,把自己的电动车改成了“移动课堂”;陈老师坚持给每个学生写“成长手札”,三年下来写了20多本;就连后勤组的刘师傅,也会在学生生日时煮一碗长寿面,附上一张手写的祝福卡……这些探索或许不够“高大上”,却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农业——要尊重每粒种子的特性,要耐心等待发芽、抽枝、开花的过程。三、第三个三十年:从“传承”到“创新”的使命——那些面向未来的教育承诺站在三十年的节点上回望,我们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不是漂亮的校舍,不是优异的成绩,而是一支“肯吃苦、有情怀、敢创新”的教师队伍,是一群“懂教育、重陪伴、共成长”的家长群体,是一届届“怀感恩、敢担当、能创造”的校友。今天到场的校友中,有扎根乡村的医生李芳,有创办企业的企业家周明,有在山区支教的教师张敏,还有正在读大学的“00后”陈雨欣——她在发言稿里写:“小时候总觉得母校的老房子很破,现在才明白,那些漏雨的屋檐下,藏着最温暖的教育之光。”这些话语,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但教育永远在路上。未来三十年,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人工智能会改变学习方式,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乡村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专业的关注……对此,我们已有思考:一是打造“有根”的课程体系。我们将深化“乡土文化+现代素养”课程改革,让剪纸、民谣、地方历史走进课堂,同时引入编程、机器人、新媒体等课程,让孩子们既能“扎深根”,又能“望远方”。二是建设“有温度”的教师共同体。我们将设立“教师成长基金”,支持老师们参加高端培训、开展教育研究;推行“青蓝结对2.0”计划,让老教师的经验与新教师的活力碰撞出更多火花;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位老师感受到:在这里,你的付出会被看见,你的成长会被支持。三是构建“有联动”的教育生态。我们将加强与社区、企业、高校的合作,建立“乡村教育实践基地”,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社会资源反哺教育教学;我们还将设立“**中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校友和社会捐赠,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奖励优秀教师、改善办学条件。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家长们:三十载弦歌不辍,三十载薪火相传。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上,我忽然想起校史馆里那张老照片——1995年9月1日,12位老师和47名学生站在泥土地的操场上,举着“欢迎新同学”的纸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眼里都闪着光。那束光,穿越三十年的风雨,依然明亮如初。教育是什么?我想,它是老校长李宏业先生在暴雨中护住课本的身影,是王淑兰老师搭在学生椅背上的棉大衣,是剪纸社团里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是每一位**中人用爱与责任写下的“成长答卷”。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不需要华丽的口号,只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今天,我们庆祝三十岁生日,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辉煌,而是为了点燃未来的火种。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敬畏,对学生的热爱,对创新的勇气,**中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一定能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续写更动人的篇章!最后,我想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以过去为根,不忘来时路;以现在为基,走稳脚下路;以未来为向,照亮新征程!谢谢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县初级中学建校30周年庆典暨2025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